| 聽 | | 深圳展览洗牌过后谁出牌 | | 深圳展览业的起起落落有些像金庸版剧情,主角与群众演员演技卓越。令人遗憾的是,“导演”过于平庸。所以,虽然有了20年的发展,市场依然雾状,所谓的品牌依然抽象,“导演”只能在演员群众大会上疾呼:“我们是深圳最穷的XX!”却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行业运行的状况,只能用类似江湖的“行规”,企图约束演员的行为。看看上海、大连等地相继出台的“政府文件”,我们只能感叹,我们的室内研究者们开玩笑的水平有些忒低了,如果以江湖的方式约束放马江湖的群侠,就一定要先修炼绝世武功,然后以武力与人心治理江湖。一会儿1000、一会儿2000的入门费,让人联想到深圳某一时段某一展会上10元4双甩卖袜子的情形。这样的“武林盟主”,与小酒馆老板的心态别无二致,管理个个武功超群的大侠,显然就不会天下太平了。 高交会拔苗助长似地提升了深圳展览的档次,同时也膨胀了室内研究者们的心态。在一片繁荣景象的光环里,迷失了理性地科学地认真地研究和服务这个行业的真正方向,任由昙花式展览竞相斗艳、任由快餐式展览相互斗法、任由来自全国不同行业的参展商,在被华丽的言辞与近乎完美的文案鼓动到深圳以后,再扫兴而归。这样的状态继续多久,深圳的展览就会哭多久。我们高贵的“导演”们真的该礼贤下士了,该到基层调研了,该去外地考察学习了(不是去旅游观光) ,该一边唱红脸一边唱黑脸了。该做的东西太多太多,别乱了方寸。 从深圳有些展览公司的发展战略或人才战略(或许还谈不上战略),也许就能看到深圳展览行业的发展状态。为数众多的展览公司的老板,是从展览业务员起家的,在操练了几个项目之后,便成为项目经理。小有积累就不甘心继续为绿叶,就靠亲戚靠朋友做起了红花。成为红花之后,经营公司的能力与运作资本根本不占优势,运营项目时就会很容易受到管理问题和资金的制约。必须盈利的指导思想,使项目管理者在个人利益受到波及时,就会放弃员工与客户的利益。这样循环往复,即使由于市场的因素成就的好项目也会逐渐萎缩,更不要谈公司的发展前途了。 所谓人才战略更是毫无竞争力,不要说给员工一个发展的空间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,微薄的工资还要建立在完成任务以后才能得到。项目结束后,结算提成还要经过几番扣除几番交涉,才能得到原先讲好的(50%以上不会签定雇佣合同)几分之一。再者,家族、作坊式的管理,很难让人找到归属感。多数公司在经过成立之出的蜜月之后,就搬进廉价的商住楼,开始了生存的挣扎。这些残存对深圳展览市场及其声誉的破坏是难以估计的。而我们行业的室内管理者,毫无针对性毫无力度毫无策略性的管理措施,对这类群体的制约基本上是失效的。 深圳展览市场本该一派光明,也不无坐标性的榜样。高交会虽然有太多政府的因素存在,但其关于展会运营的东西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很多;住交会、家具展、礼品展、服装展等具有国内特色的展会品牌,其运营模式至少在短期内也是具有很多借鉴之处的。深圳展览市场之所以不能光明无限,就是这个行业的门槛较低,从业单位增加与关闭的比例几乎是正比,展览人才基本上是一脉单传。不要说境外人士了,连广州上海的项目经理在深圳扎根的也几乎是空白。看看北京上海与深圳三地展览公司的招聘广告,就能见到深圳展览公司引进意识的缺陷。北京上海招聘项目经理,多要求要有境外展览机构从业经历,至少有合资公司从业经历。而深圳本土公司的招聘广告,则很少有此要求。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?在深港一体化的今天,在香港三家展览公司准备在深圳设立独资公司以后,我真不知那些自视清高的深圳展览前辈,他们所经营的公司将何去何从;而我们高贵的室内特征的行业管理者的管理方式,是否会让外来的“和尚”感到水土不服而萌生退意。 以所谓江湖而论,是该拔剑出刀,予以绝杀的时候了;以行业整治而论,也应该重新洗牌了。重新洗牌才能具备赢的机会。至关重要的是,重新洗过之后,该由谁出牌。( |
| | 【发表评论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】 |
|